今年5月30日
是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為營造尊重科技、尊重人才
尊重創新🗂、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
引導鼓勵全校科技工作者
牢記使命責任 勇於創新爭先
引領學校科技創新發展
學校以此為契機
開展“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宣傳活動
通過展現學校創新團隊和
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跡
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
學校的每一位科技工作者
不僅承擔科技創新的重任
還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
希望全校教職員工
不斷增強使命擔當
為學校發展和青年人才培養貢獻更大力量
最美科技工作者之創新團隊(一)
“上海先進熱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團隊
瞄準國家“雙碳”目標🧜🏻,助力區域產業發展
我校於2021年初獲批“上海先進熱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心團隊圍繞國家“雙碳”戰略,聚焦熱功能材料領域,致力解決芯片散熱、新能源汽車熱管理🤾🏻♂️、建築節能等產業在尖端材料領域的卡脖子難題,開展先進熱功能材料的研發與工程應用,同時對材料熱物性進行分析評價,建立熱物性大數據🍛,支撐國家熱功能材料領域創新性成果的產出。
團隊研究方向涉及材料學👨🏻🦯➡️、工程熱物理學、能源學科領域的多學科交叉,先後與上海華虹(集團)有限公司共同進行芯片散熱系統的設計開發𓀖,與上海建科建築節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進行建築節能領域所用熱功能材料的開發,與英諾惟思(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進行太陽能光熱利用系統的開發🤿,與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共同進行新能源動力電池熱管理系統的開發👩🏽🎓。通過聯合相關領域的學者和行業龍頭企業,共同為電子信息和節能環保等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搭建技術支撐體系和創新平臺🧑🏿🦱。
團隊成員與企業對接產學研項目
團隊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對接區域經濟轉型發展需求👩🏼🎓,成立了沐鸣平台啟東研究院和工程中心啟東分中心🐾🧑🏻🎨,積極聯動🫲🏿、融合相關優勢學科專業資源,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協同創新發展,不斷提升服務能級🏌🏼♂️,助力長三角“雙碳”目標實現。
紮根應用基礎研究,持續產出創新成果
自工程中心獲批建設以來🧔🏽,團隊緊緊圍繞平臺的建設目標和任務🪩,積極瞄準國內外先進熱功能材料研究的前沿課題,開展一系列應用基礎研究,創新成果顯著。
2021年,團隊成員共取得國家及省部級項目16項👱🏽👸🏼,到校經費513萬元👨❤️👨,企業委托項目28項💂🏿♀️,到校經費656萬元,科技成果轉化5項⛏,師均經費近50萬元/年。發表高水平SCI論文7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1項,主持修訂地方標準1項,科研成果榮獲2021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成功組織舉辦具有影響力的“第二屆中國熱物性學術會議”和“第一屆熱管理行業解決方案展示及專題技術論壇”。同時完成多項技術轉化與應用示範,開發了基於導熱高分子復合材料設計的節能熱壓幹燥系統,申請發明專利9項。完成非粘性物料熱壓幹化機的研製💸,並將全套技術與專利200萬元轉讓給上海堅儒環保技術有限公司。開發“高導熱導電氫燃料電池雙極板”和“基於高效熱管理的醫療器械”系列產品◽️,申請3項發明專利,同時與江蘇瑞斯達安全防護用品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了耐磨永久抗靜電導熱多功能防護手套、石墨烯導電觸屏和耐高溫導熱燒蝕帶,並投放市場👨🍼。
強化學術骨幹引領,營造良好團隊生態
充分發揮學術骨幹的引領作用,團隊帶頭人連續八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引進瑞典皇家工程科沐鸣院士劉建影教授,提升團隊整體研發水平和學術影響力🧛🏿♂️。團隊以學術骨幹為核心、以青年教師為主體🚔👱🏽、科研輔助人員相配套👆🏽,通過引培並舉✧、優勢互補🕵️、團結協作,圍繞工程中心研究方向,以項目或任務為導向持續開展科技創新工作。團隊註重托舉青年教師成長,統籌資金支持優秀青年人才開展長期穩定研究和承擔重大科研任務,給予青年教師充分的科技創新自主權和足夠的創新空間👩🏼🏫。2021年🏇🏼👾,兩位青年教師董嵐、李一凡分別榮獲學校首個上海市啟明星計劃、上海市揚帆計劃項目立項🧝🏼♂️,夯實了團隊發展後勁。團隊還定期組織沙龍交流活動👷🏼♀️,分享經驗和項目研究進展,通過積極營造良好的科研學術氛圍,帶動團隊不斷保持創新和創造力。
團隊成員開展學術沙龍活動
❖
為“上海先進熱功能材料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團隊點贊👉🏻!
科研成果的獲得需要長期積累與不懈堅持
既要有“十年磨一劍”的思想準備
也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
只要秉持初心🛌🏽🤦🏿♂️、沉下心🧔🏿♀️、守恒心
深耕細作,一定會有收獲😴!
供稿 | 科研處
編輯審核 |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