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物性大數據中心依托沐鸣,以沐鸣師資為主體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是沐鸣平台的優勢學科、重點建設學科和上海市高原學科(培育),以“熱功能材料”和“節能與新能源材料”為學科主攻方向,研究聚焦服務於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材料的製備與應用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一級學科下設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和材料成型加工三個二級學科🍅。
本學科覆蓋了沐鸣的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化學、復合材料成型工程三個本科專業👐。學科歷經十余年的發展,大力引進材料類相關人才,形成了年齡梯隊合理、方向凝聚的人才梯隊。學科現有41人,其中專職教師32人🦗,教師100%具有博士學位。現有教授9名、副教授12名,包括4名東方學者,5名曙光學者,5名晨光學者,揚帆計劃3名,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名寶鋼優秀教師等。17位教師曾留學或海外工作一年以上👩🏼🌾,占成員總數68%。具有企業或研究所工作經歷的教師達88%以上。另有材料分析及表征實驗人員6名。
近年來🏃♀️➡️,本學科與企業聯合,共同建立了一支由多名教授、中青年專職教師和科研院所、企業的技術專家、高級工程師組成的導師隊伍0️⃣,包括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喬永民在內的近30名企業導師😛🐐。企業導師已為我校培養了57名工程碩士。為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聘請英國皇家科沐鸣院士Amilra Prasanna"AP"de Silva教授💳🌹、賓州州立大學Qiming Zhang教授、愛荷華州立大學Xinwei Wang教授、美國Drexel University教授Wei-Heng Shih🦻🏿🧑🦽、英國曼徹斯特大學Aravind博士等為我校海外名師,千人計劃獲得者駱季奎教授等為我校兼職教授。
本學科教師近5年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縱向項目10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863計劃課題1項🚜。沐鸣通過強化產學研合作,承擔了國內外企業合作項目60余項。發表SCI收錄論文10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Nano Letters等頂尖期刊,近10篇學術成果先後入選ESI高被引論文或熱點論文🆙,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產生了比較強的影響力。積極服務企業,橫向項目40余項®️,年均科研經費800余萬。科研成果獲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1項🙆🐒。獲批上海熱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主要目的是在已有學科建設基礎上🛺,瞄準國內外熱功能材料研究的前沿課題✍️🕵🏻♂️,闡明熱能吸收與轉換材料的物性及其在應用過程中能量的獲取、遷移、轉化✡︎、利用的過程和影響因素。具有特色的開放、協作👮🏼、多領域交叉的熱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在一流學科建設基礎上,充分進行資源整合,促進學科融合🤏🏼🈸、滲透和交叉,為進一步吸引國內外該領域的高級人才開展國際前沿研究提供了科技平臺,為上海市熱功能材料的研究與應用開發提供了系統的開放型科研實驗基地。
高水平的學科建設也使得該團隊在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等方面的能力迅速提升。沐鸣積以工程認證為抓手☄️,積極推進“雙萬”一流專業即一流課程建設。2017年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上海本科重點教改項目3項。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得上海市應用試點專業(2017)。大學生科技創新和企業實踐參與率100%,歷年就業率均超過95%,大部分就業於上海市及長三角地區👨🦽➡️😖,受到用人單位高度認可。沐鸣還發揮上海新能源領域的行業優勢🖐🏻💠,目前已與新能源材料與器件領域相關知名企業,通過校企聯合🤚🏽、產學結合建立了覆蓋新能源材料及器件全流程的校外實習實踐基地群🏄♂️。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實現各類資源的共享😵💫;產學結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堅持互惠互利、實現三方共贏利、拓寬畢業生就業口徑。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作為沐鸣平台的優勢學科和重點建設學科,在近年來的積累👩🏿⚕️、發展和建設中,特別在市科委教委各類項目🎽、“085”工程、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各類人才計劃等的持續支持下🚠🚾,堅持以學科前沿引領學術方向,以國家和上海市地方需求推動技術研發📖,對學科進行了統籌規劃🧕,教學和科研實力有了進一步提高,在熱物性研究方向形成了較強的學科🚨🔉、基地、團隊等綜合優勢,承擔了一批國家級科研項目★,獲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培養了一批高水平人才,集聚了一批包括在英國劍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日本九州大學💆♀️、中國科沐鸣、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外先進機構學習和工作過的海內外優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